極重度腦性麻痺兒之居家療育
文/柯雅齡
筱毓是個多重障礙且極重度的腦性麻痺兒,在四歲之前都是在家中由母親及外傭的照顧,進入特殊教育學校就讀,除了學校老師及助理老師外,還是外傭給予的協助較多,媽媽也會帶孩子到醫院進行相關的治療,但在媽媽的心中,筱毓就是需要養護型照顧的孩子,只希望她能吃飽喝足身體健康,留在特殊教育學校由老師照顧,其他的媽媽已經不敢多想了。
進入學校一段時間,建議筱毓需要訂做特殊座椅,讓筱毓可以安穩的坐在位置上學習,媽媽想想認為沒有這樣的必要,因為已經有申請外傭,由外傭攙抱即可,在學校教師及物理治療師苦口婆心的說明下,在學校為筱毓特別訂做一特殊座椅,可以讓筱毓自己坐在位置上,跟同學一起上課,好不容易媽媽答應了,但筱毓坐上特殊座椅剛開始還不習慣,大聲哭叫讓媽媽頗為心疼,媽媽便要求教師、治療師可以法外開恩,還是希望是由外傭幫忙抱著筱毓上課就好,再一次又一次的溝通協調及安撫下,告知媽媽需要給孩子一些時間適應,且就長期考量來說也是為了孩子好,媽媽才讓筱毓坐在特殊座椅上…。提到這邊,我想很多家長,甚至是老師都會有同樣的疑惑,我可以給這些極重度障礙的孩子什麼?極重度障礙的孩子還可以學些什麼呢?
我們看見一位重度、極重度的孩子,或許就是浮現「養護」兩個字,一輩子的照顧,在遺憾及彌補的心態下,我們會盡可能滿足孩子需求,並給孩子最好的,除此之外呢?我還是相信每個孩子都有他學習的潛能,會不會是我們忘了給孩子機會,或是不小心剝奪了孩子的機會呢?對於極重度的孩子而言,我們除了身體的照顧之外,在家中我們還可以提供孩子哪些學習呢?
一、多跟孩子說話:我們常常在為孩子做例行性的穿脫衣物、餵食、換穿尿布…,協助將孩子將事情一一完成,也是可以跟孩子說話聊天的,在做任何一個動作之前,我們可以事先跟孩子說並搭配動作,像是要幫孩子換尿布時,可以先輕拍孩子的屁股,並說:「要換尿布囉!」讓孩子心中先有一預期,也避免驚嚇,跟孩子互動中,也一邊跟孩子說話,告訴孩子現在媽媽在做些什麼?這是很好的語言理解的親子互動,也是愛、接納及尊重的表現。
二、多感官刺激學習:有些多重障礙的孩子,可能也伴隨著視聽障問題,但可能還有殘餘的視聽覺,習慣性的將物品放在孩子眼前,讓孩子注視或是做出簡單的追視動作,聽聽物品的聲音,帶著孩子的手觸摸物品,或是在身上做出觸壓按摩的動作,或是玩手電筒遊戲、樂器敲打遊戲、深層按壓活動…,藉由不同的感官刺激(視、聽、觸、動…),增加孩子不同的學習經驗。
三、與孩子玩遊戲:可以找一些簡單的聲光玩具(輕輕的按壓就會有聲音、音樂或是光線),帶著孩子去做出按壓的動作,再看孩子自己有沒有伸手的動機,若有可以給予些許的協助。平常也可以給孩子一些音樂、兒歌,或帶著孩子看簡單的圖畫書籍。
四、適當的擺位:當然在進行操作活動之前,就要先讓孩子有正確及固定的擺位姿勢,避免在不適當擺位下,身體需要太過費力及消耗過多的能量,則做不出順暢及協調的動作,或發音、流暢的語句。剛開始要讓孩子坐在固定位置上,孩子會有不適應狀況,可在與物理治療師討論是不是該調整座椅,若不是座椅的問題,可在前方給予一些孩子有興趣的聲光玩具陪著他玩,分散注意力,慢慢的情況是會有所改善。
五、被動關節運動輕鬆做:被動關節運動對於孩子而言,簡直就是一項酷刑,看著孩子哭得聲嘶力竭,不忍心疼,可以在配合孩子喜歡或熟悉的兒歌,跟著歌曲的旋律,帶著孩子輕鬆進行被動關節運動,受限於肢體障礙缺乏動作經驗,除被動關節運動外,也可以帶著孩子做旋轉、搖晃的動作。在過程中,事先告知要進行的次數,一邊做一邊跟著數,也讓孩子有所預期。
六、輔具運用:與班級教師、治療師討論並建議適合的輔具,生活輔具(像是特製的湯匙…),或溝通輔具、擺位輔具、站立架、矯正鞋、助行器等等,運用輔具做其他管道的學習,相信每個孩子都有他的優勢能力,既使重度的孩子都是如此,運用孩子的學習興趣、優勢,開啟他的學習之門。
多重及極重度障礙孩子更需要專業團隊(醫師、治療師、教師、家長…)的共同合作,共同規劃思考適合孩子的療育課程,在家中除了照顧、保護之外,也需要多給孩子有機會學習,有機會多與外界接觸,在愛與接納中,讓極重度障礙孩子也能享受每一次的學習經驗。